村落规划保留了27棵核桃树,依“树”形成村落规划肌理,因“石”形成山区村落特色。
一是塑造山村特色的生活场景。该项目设计不是简单地从“空间规划”入手,而是从“人因、场景”入手,描绘“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的生活场景,按照“因人而生,因景而生”开展规划设计。根据“村口的核桃树——回家记忆”“在林荫下和孙子下棋”等场景,设计了村口核桃树下环境。根据“山村里的那条街——烟火味道”场景,设计了洒满树荫的“窄街窄巷”,挡土墙也不再是设施,而是变成了可以坐着聊天晒太阳的地方。村落主街的核桃树下布置可“围炉夜话”的小广场,形成树下小舞台,有了村里开会的地方。不仅仅是设计房子,还要谋划让村民富起来的“场景”。规划设计的96户农宅每户都有独立的民宿接待用房,其中51户农宅朝着街巷开门可经营“农家乐”。
二是保留村中的“烟火”记忆和“生活”故事。利用被洪水冲下来的卵石、碎石,以及拆除的建筑材料、回收的老旧物件等作为村庄道路、挡土墙和农宅院墙的建材,保留山区村落特色“石头”肌理,成为特色“打卡点”。
在村口的村头广场给96户村民分配自家的网笼模块,邀请乡村能工巧匠共同参与,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填放自家旧房拆除的砖瓦、老物件和老照片等,并附上每户名牌,共建“人民墙”。铭记村民过往生活场景和抗击灾情共建新家园的过程,形成96个关于“家”的故事,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寄托村民们的感情。
保留着村民共同记忆的“镇村石”,围绕着保留的核桃树形成下沉的“镇村石”小广场,设置儿童游乐场,让老年人带着孙子在这里晒太阳“一起玩”,让孩子们记住过去,让孩子们能顺着台地滑下来,照着“哈哈镜”和伙伴们玩耍,骑着单车沿着无障碍坡道骑下来,沿着台地形成可晒太阳的坐卧台凳。
三是建设“低碳木构,安全韧性,不一样”的配套服务设施。村民中心(500多平方米)与保留的核桃树融于一体,布置于村庄台地的最高点,作为“平急两用”场所,设置光伏供电储能系统,保证紧急情况下电力稳定、通信畅通。采用木结构和屋顶光伏瓦,其光伏发电用于村头广场的夜间照明。内部空间采用大空间多功能兼用的设计思路,其内设置了老年日间照料、医疗、图书阅览、村民议事等复合功能,并利用装配式隔断分割。设置无障碍电梯,让轮椅使用者能够无障碍到达二层平台,观览长城箭楼山景。
在村边设置篮球场,大家可围坐在一起看“村超”;设置“木构”小集市,让村民和外来游客在此购买特色农产品。公共厕所采用200毫米厚外保温材料,外挂乡土材料饰板,满足冬季不采暖情况下的使用要求。
四是“因人而生”的人性化设计,突出体现在适老无障碍设计。考虑到留守老年人多和携老带幼的旅游者需求,所有高差处均结合景墙设置了无障碍坡道,让大家在村里无障碍地“慢跑起来”,小院台阶处也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使无障碍进入农户。老年人相聚聊天的座椅采用木制材质,并设置了撑扶扶手。
住房的适老化设计考虑了未来可以加建电梯,所以楼梯窗洞口宽度大于0.80米。为方便老年人使用,插座距地0.6米,开关距地1.1米。为了让户内有更好的采光和日照,采用0.60米窗台。门口设置小门廊,解决村民进屋换鞋等各类卫生需求。
五是采用乡村地方性建造技艺,大家一起干,让村子“慢慢地生长”。广场道路铺装采用渗水工艺和雨水花园措施,让路边慢慢长出一棵棵“小草和野花”。发动村民一起捡来被洪水冲下来的碎石搭建石笼围墙,在挡土墙的坎缝内嵌入绿植包,让挡土墙长出“绿”。
有井就有人家,把村落的“取水井”设计为可养鱼的“水槽”,既可作为饮用水源水质的检验,也可作为饮水思源、保护绿水青山的“见证”。用过的水也要利用起来,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零排放”用于村里的浇灌用水。种植可上农家饭桌的乡土植物。通过营造这样生态环境,希望引来“特有”小生物与村民一起“生活”,形成生物多样共存的生态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