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社动态 >>动态 >> 社长专访 ▎国家卓越工程师薛峰:设计创造未来,营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详细内容

社长专访 ▎国家卓越工程师薛峰:设计创造未来,营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时间:2024-10-14     【转载】   来自: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图片

编者按

2023年夏,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口村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村庄受损严重,96户村民需要安置,项目要求选址重建,建成后让村民当年回家过年。时间紧、任务重,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奖”获得者薛峰,从规划与建筑设计、选材、施工,到谋划运营,把全过程统筹起来,创新了“大系统设计”方法。

项目采用全过程统筹的建筑师负责制,以“设计创造未来”为理念,不仅要盖出好房子,像城里一样的好房子,还要让村民富起来;采用工业化模块装配式技术、生态资源修复技术、乡村地方性建造技艺,营造北京门头沟的“富春山居图”;探讨人与自然、乡村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方式与路径,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作。对此,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专访了薛峰。


图片

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口村受灾村庄重建部分实景



01

文林峰

图片

薛总您好!恭喜您最近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荣誉称号,这个荣誉是对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几十年来的肯定与嘉奖。请您谈谈对建筑设计的体会和感悟。


图片

 薛峰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新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建筑知识与技能。建筑设计是跨领域、跨专业、全过程的设计,这就需要我们建筑师转变思维。首先,需要建筑师用“大系统设计”新思维,基于人的多样需求,考虑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场所、不同的创作“场景”来进行设计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所创作的建筑作品变得“有温度、有味道、有颜值、有活力”。这是新的设计方法,是从服务设计到场景设计,再到环境设计融合适配的新方法。

建筑设计的“大系统设计”,包括了建筑的功能、空间、环境、艺术、技术等等,但这远远不够,要有“总体设计”的大系统思维,是“全过程一体协同设计、全专业正向整合设计、全要素性能精益设计”的“三全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打通”行业壁垒,提出服务于人的“一揽子设计方案”。


图片
图片

薛峰在工作中




02

文林峰

图片

2023年夏,北京门头沟区沿河口村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原有村庄严重受损,需进行选址重建。您是这个项目的总建筑师,请您谈谈这个项目的概况。


图片

 薛峰

这个小村庄由于以前不通高速公路(直到2024年6月底才通行高速公路),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同我国北方地区的偏远山村一样,绝大多数村民都去了区镇打工,留守老年人超过50%。严重的洪涝灾害,使96户农宅严重受损,村民需要安置。

安置用地选在了老村东北侧,是背靠山体的台地,面积约4.65公顷,村边有三座明代长城箭楼,紧邻北京著名的越野游乐地“石羊沟”。场地内现有大量核桃树,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

该项目是北京市首例乡村建筑师负责制项目,建筑师团队统筹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一体化实施。首先,确定6类系统设计目标。一是因树、因山势而生的规划布局,营造北京门头沟的“富春山居图”。二是留住村里的“烟火”记忆和“生活”故事,记得住乡愁,“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三是采用装配式技术,60天建成一个村,建成像城里一样“绿色低碳高性能”的好房子。四是无障碍地“慢跑起来”,无障碍进农户。五是运用地方性建造技术与技艺营造乡村环境。采用木结构和屋顶光伏建设零碳村民之家和配套服务设施。六是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人”的融合发展,不仅仅是建房子,还要让村民富起来,让城里人“愿意来,待得住”。


图片

门头沟沿河口村灾后重建农房小院





03

文林峰

图片

请您谈谈都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来记录并传承这个村庄的文化并使之更宜居更舒适,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作?


图片

 薛峰

村落规划保留了27棵核桃树,依“树”形成村落规划肌理,因“石”形成山区村落特色。

一是塑造山村特色的生活场景。该项目设计不是简单地从“空间规划”入手,而是从“人因、场景”入手,描绘“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的生活场景,按照“因人而生,因景而生”开展规划设计。根据“村口的核桃树——回家记忆”“在林荫下和孙子下棋”等场景,设计了村口核桃树下环境。根据“山村里的那条街——烟火味道”场景,设计了洒满树荫的“窄街窄巷”,挡土墙也不再是设施,而是变成了可以坐着聊天晒太阳的地方。村落主街的核桃树下布置可“围炉夜话”的小广场,形成树下小舞台,有了村里开会的地方。不仅仅是设计房子,还要谋划让村民富起来的“场景”。规划设计的96户农宅每户都有独立的民宿接待用房,其中51户农宅朝着街巷开门可经营“农家乐”。

二是保留村中的“烟火”记忆和“生活”故事。利用被洪水冲下来的卵石、碎石,以及拆除的建筑材料、回收的老旧物件等作为村庄道路、挡土墙和农宅院墙的建材,保留山区村落特色“石头”肌理,成为特色“打卡点”。

在村口的村头广场给96户村民分配自家的网笼模块,邀请乡村能工巧匠共同参与,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填放自家旧房拆除的砖瓦、老物件和老照片等,并附上每户名牌,共建“人民墙”。铭记村民过往生活场景和抗击灾情共建新家园的过程,形成96个关于“家”的故事,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寄托村民们的感情。

保留着村民共同记忆的“镇村石”,围绕着保留的核桃树形成下沉的“镇村石”小广场,设置儿童游乐场,让老年人带着孙子在这里晒太阳“一起玩”,让孩子们记住过去,让孩子们能顺着台地滑下来,照着“哈哈镜”和伙伴们玩耍,骑着单车沿着无障碍坡道骑下来,沿着台地形成可晒太阳的坐卧台凳。

三是建设“低碳木构,安全韧性,不一样”的配套服务设施。村民中心(500多平方米)与保留的核桃树融于一体,布置于村庄台地的最高点,作为“平急两用”场所,设置光伏供电储能系统,保证紧急情况下电力稳定、通信畅通。采用木结构和屋顶光伏瓦,其光伏发电用于村头广场的夜间照明。内部空间采用大空间多功能兼用的设计思路,其内设置了老年日间照料、医疗、图书阅览、村民议事等复合功能,并利用装配式隔断分割。设置无障碍电梯,让轮椅使用者能够无障碍到达二层平台,观览长城箭楼山景。

在村边设置篮球场,大家可围坐在一起看“村超”;设置“木构”小集市,让村民和外来游客在此购买特色农产品。公共厕所采用200毫米厚外保温材料,外挂乡土材料饰板,满足冬季不采暖情况下的使用要求。

四是“因人而生”的人性化设计,突出体现在适老无障碍设计。考虑到留守老年人多和携老带幼的旅游者需求,所有高差处均结合景墙设置了无障碍坡道,让大家在村里无障碍地“慢跑起来”,小院台阶处也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使无障碍进入农户。老年人相聚聊天的座椅采用木制材质,并设置了撑扶扶手。

住房的适老化设计考虑了未来可以加建电梯,所以楼梯窗洞口宽度大于0.80米。为方便老年人使用,插座距地0.6米,开关距地1.1米。为了让户内有更好的采光和日照,采用0.60米窗台。门口设置小门廊,解决村民进屋换鞋等各类卫生需求。

五是采用乡村地方性建造技艺,大家一起干,让村子“慢慢地生长”。广场道路铺装采用渗水工艺和雨水花园措施,让路边慢慢长出一棵棵“小草和野花”。发动村民一起捡来被洪水冲下来的碎石搭建石笼围墙,在挡土墙的坎缝内嵌入绿植包,让挡土墙长出“绿”。

有井就有人家,把村落的“取水井”设计为可养鱼的“水槽”,既可作为饮用水源水质的检验,也可作为饮水思源、保护绿水青山的“见证”。用过的水也要利用起来,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零排放”用于村里的浇灌用水。种植可上农家饭桌的乡土植物。通过营造这样生态环境,希望引来“特有”小生物与村民一起“生活”,形成生物多样共存的生态山村。



图片

门头沟沿河口村村民用碎石和家中的砖瓦搭建围墙



图片

门头沟沿河口村乡土技艺营造的农房小院





04

文林峰

图片

这个村庄的装配式农宅有何特色?请您详细谈谈。


图片

 薛峰

首先,新农宅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不再是“采用了多少种节能材料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堆砌,而是通过建筑师的“源头牵引,系统设计”确定适配哪些技术,结合这个村的实际情况,确定“采用装配式技术、生态资源修复技术、乡村地方性建造技艺”营造村域整体的“山水林田湖草人”大系统。

根据乡村民宅具体情况,提出人因、场景、环境融合适配设计新方法,规划设计与技术优化的融合适配,在“提降之间”建造可感知、可感受的“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健康舒适”的乡村好房子。

96户农宅户型分为5类:116.42平方米/户、138.74平方米/户、162.12平方米/户、172.4平方米/户、185.7平方米/户。总计用了891件预制基础、1256件地梁和654个箱体,共2800个预制装配模块组装。

融合适配“不做技术堆砌”的“大系统设计”是本项目的设计特点,不仅考虑当下,还要谋划未来。

一是工业化模块装配技术。预制混凝土箱式房屋结构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按8度设防,抗震等级为3级。当前,预制混凝土箱体结构还没有相关的设计及验收标准,结构计算分析及设计参照《装配式多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604—2019)剪力墙结构中相关要求执行。我们研制了“通用段+特殊段”预制混凝土箱式模块可调节组合模具,节点连接方式采用新型预埋件+连接板焊接连接技术,现场安装时,通过连接板和预埋件焊接连接。42天完成工厂加工和现场结构主体安装。

二是融合适配的绿色设计。农宅规划布局为南北向,窗体开窗位置均可形成自然对流通风。由于采用全混凝土箱体结构,墙体密实性和热惰性都远远高于一般砌筑墙体。采用保温、防水和外饰一体板装配式外墙饰面,综合传热系数为0.6,其构件均采用绝缘套管,门窗洞口采用密封铝扣板封边等节能构造技术。经实测:在不采用空调的情况下,夏季室内外温差可达8摄氏度。冬季采暖采用分户空气源热泵、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可分室调控。在不使用供暖设备的情况下,冬季室外温度为5摄氏度时,室内温度为22摄氏度。

三是“山水林田湖草人”可持续发展运营方案。我们新村落建设好只是刚刚“开了个头”,下一步更关键,要将“一沟(石羊沟),一水(指沟、山、湿地的水),一道(连接三个箭楼的漫步道),三地(营地、菜地、湿地),三箭楼”进行系统规划。规划漫步健身山道;引流山体储蓄积水,设置橡皮坝形成河滩生态湿地,建设帐篷房车营地,修复石羊沟越野游线等;结合170余亩(1亩约等于666.67平方米)耕地修复,设置采摘大棚等。按村民的说法就是“将俺们村恢复成小时候的样子”。

在沟坎山地设置光伏发电场约3000平方米,建设能源自洽新型乡村能源系统,满足停车场充电桩、露营电炊、照明等用电需求。

让三座长城箭楼成为“北京乡村长城文化漫游打卡点”。规划漫步健身山道游线、乡村慢跑道、运动场地、文化体味驻足点,组织老村旧址院落、村委会院落的“再生活化”改造“大师集群设计”。



图片

门头沟沿河口村保留下来的核桃树



图片




05

文林峰

图片

这个重建项目还有哪些机制创新?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图片

 薛峰

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大量的建筑师下乡,走出图纸,走进生活。简单说来,这个项目在机制上有以下创新。

创新乡村建筑师负责制+乡村责任规划师的“双师协同”以及“乡村总师机制”,应对复杂的乡村建设,形成了全过程、全要素融合适配的大系统设计方法,发挥“新农民”主体作用,以新带旧,以旧促新,花小钱,变大样。新农居、新农民、新文旅。新农民:“教”村民怎样回乡乐业,让村民挣到钱过好日子,成为“新农民”;“让”村民自己当家,自己当老板,形成“新文旅”。

创新共同缔造“四步法”:第一步教村民30天“装”出一套房;第二步教村民垒院墙,砌门楼;第三步教村民接待服务,定标准;第四步通过村域“山水林田湖草人”建设,让村里挣到钱,共同富裕。

共同缔造“云上我的家”。利用数字模型做成APP,教村民在“大众点评”推广“自己家”。这个小山村共同缔造的成就被央视报道了6次,还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6届会议上全面展示了用新技术建设的诗画乡村成果。

这个乡村重建项目留住了“烟火”,记住了“乡愁”;有温度、有味道、有颜值、有活力;乡村有了城市一样的好房子,让城里人到这里来,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民幸福感!这是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自我力的集中体现。



图片

门头沟沿河口村农家小院内无障碍进农户



图片

门头沟沿河口村工业化模块装配技术建造的农房小院





06

文林峰

图片

这次采访机会难得,想请您再重点介绍一下您设计过的几个重点改造项目,包括您的设计、呈现的效果或者创新经验等。


图片

 薛峰

北京友谊宾馆园区改造。该项目对园区车行和步行系统、停车场所、园林景观和缺失功能进行“再规划”,改造扩建了友谊宫3.13万平方米的会议、餐饮、配套服务和地下停车功能,对北京科学会堂、苏园等园林景观、主入口城市花园广场等进行功能提升和微改造。并在新旧建筑间植入富有历史记忆的院落,延续场所历史记忆。这个项目获中国建筑卓越项目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三等奖,入选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参展。

杭州西湖步行街区全龄友好改造。这个项目是全世界唯一一处毗邻世界文化遗产的滨湖步行街,改造范围占地41万平米,包括20条城市道路、24条步行街巷。改造将马路车行空间变为步行的城市客厅,对步行街内各类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微改造,对历史建筑和街巷空间进行保护改造,保护了历史文化印记。采用全龄友好型设计理念,提升街巷的人性化环境品质、功能和性能。改造项目获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获全国首次(2020)无障碍设施设计十大精品案例,是我国首个无障碍步行街区试点项目。

北京东四隆福寺文化商业步行街区改造。项目改造范围占地约为15.5公顷,场地公共空间面积3.76万平方米。该项目关注城市设计中“建筑边界”的全龄友好设计,形成人因、场景、环境融合的全龄友好环境。把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所有的空间“都有用,都会有故事”,留存了如东四工人文化宫、长虹影院、隆福广场庙会、商贸仓库区和胡同商业等北京人特有的历史记忆、环境、场景和风貌,将步行街区功能、环境景观、公共艺术品、城市家具、市政设施、通行设施、商业标识、信息化等进行整合设计。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京友谊宾馆园区改造后实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杭州西湖步行街改造后实景



图片

北京隆福寺商业街改造后实景





07

文林峰

图片

最后,请您给青年建筑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些建议,年轻人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图片

 薛峰

对于青年建筑师来说,首先,在新技术时代,建筑师要重新思考所遇到的机遇、挑战与自我定义。建筑已经可以和更多的交叉学科完美衔接在一起,建筑师要具备系统性思维,要拥有“艺术家的审美,科学家的思维”。我们需要通过“服务设计”新思维创造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场景,让更多人受益。“融合”一词表达了建筑师在这样的机遇之下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培养学科交叉的融合能力,这些“融合”会使设计方法发生改变。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全系统、全过程、全要素融合适配的“大系统设计”。创造实用美观的空间只是建筑师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创造有活力的场景,让使用者感知和体验美好的生活,才是建筑师追求的目标。

其次,建筑师要改变仅执着于空间创作的设计思维。要探索以人为本的服务设计、场景设计、环境设计相互融合的设计新路径,从精细的人性化服务需求出发,精准满足各类人群所需;设计要创造丰富的生活场景,有温度、有烟火味才会有人来参与其中,大家才会聚到一起来,使用这个场所。

再次,“打通”学科断点和行业壁垒,改变以往割裂式“设计”方法。“大系统”设计是人因、场景、环境的融合适配设计,是将“需求提炼、场景推演,耦合适配,多维协同、分序评价”的全程系统统筹,不再是技术产品堆砌,不是仅靠“创意和经验”。这种“大系统设计”是源头牵引、全程统筹、融合适配、一链贯通的一揽子方案。

大家都在讨论,未来我们的城市建设量会逐渐地缩减,大项目会越来越少,只能做点小项目了,没活了。其实不然,大量的城市更新,减少城乡差距、城乡融合的乡村品质提升等都刚刚开始,等待我们建筑师去做的事会非常多,施展才能的空间还非常广阔。但确实跟以前不同了,换了“赛道”,不再是规模化建设,不再有规模化“大活”,而是变成了“精活、细活”。这些所谓的“小项目”其实是贴近群众生活的“大工程”。这就更需要年轻的建筑师们要“走出图纸,走进生活,把心用足”,未来的城市,一定是“无处不设计”。



图片
图片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4年第15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字整理:张娟  
摄影:文丽  
项目图片提供: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赵博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电话:010-589343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配楼5层   邮编:100835 
Goozsf@2024-2025【版权所有】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

京公网 安备: 110108004089号  备案编号:京ICP备18002986号-1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