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长专访 ▎刘东卫:秉承工匠精神,持续引领好房子建设时间:2024-10-14 《建筑》2024年8期 作为住房建设领域创新实践的领军人物、居住建筑科技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以“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科技报国情怀,三十余年持之以恒持续开展居住建筑品质提升和科技攻关,从理论研究到标准规范编制,从设计创新到建设一大批以民生福祉为目标的优质工程项目,成果丰硕。他率团队在住房可持续发展、百年住宅、保障性住房、适老化住宅、绿色宜居住区、新型住宅产业化、装配化装修等方面,一直引领着行业发展,为千家万户的安居梦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科集团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准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专访了刘东卫,本期“社长专访”全方位展示刘东卫探索住房前沿理念、站在工程设计与科技创新第一线、身肩“住有所居”责任与使命为好房子建设砥砺求索的思考与实践。 刘东卫 ◆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家国情怀,致力导航前沿 01 文林峰 刘总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您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住房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很多科研成果和工程项目都代表了行业的前沿水平,获得过各种荣誉奖项,请您先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主要成果。 刘东卫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从业三十多年来,我们承担了数十项国家“九五”“十一五”“十二五”住宅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以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和标准规范编制,主持设计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前沿性住宅试点和示范工程,特别是聚焦住房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整体技术解决方案,通过集成技术创新,着力解决住房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如在百年住宅示范项目中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技术,力求建设具有长期优良品质的住宅产品,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研发设计的居住工程项目屡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小区优秀规划设计奖、建筑设计奖和广厦奖等,主持的国家与行业科研课题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等。当然,这些成果离不开全产业链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共同拼搏。 我们和其他建筑设计单位不一样的地方是继承中国建科老一辈们始终不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承载者”的初心,以全面推动科技和产业进步来为老百姓建造好房子、营造美好生活环境为责任和使命。就像倪虹部长经常说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02 文林峰 应该说,我见证了您几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从城市住宅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到中国百年住宅项目,您一直通过标准制定结合技术攻关引领着住宅项目设计的前沿方向。特别是近几年,您在推动好房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您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正确理解新时期的好房子理念。 刘东卫 总体来说,建设好房子就是我们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和使命。我国住房发展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进入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新发展时期。在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赋能建设好房子,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品质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行业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倪虹部长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着力在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增进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展现新作为,着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实现新进展,着力在保障质量安全、为社会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上作出新贡献,奋力开创新征程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住宅建设规模最大、既有建筑最多的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源能源消耗大、建筑寿命周期短、质量功能品质低、后期运维成本高、建筑更新难度大、老百姓体验感和满意度差等诸多问题。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建设“新一代好房子”的新发展目标,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提高住房品质”为结果导向,这既是建设高质量住房、促进住宅建设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居住者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建设“新一代好房子”,重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转变建设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赋能为动力,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效率和效益水平,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湖州碧浪湖居住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03 文林峰 听您介绍过去的工作,如数家珍,满怀自豪感和使命感。请您介绍一下你们在新时期建设好房子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东卫 我们集团中国建科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积极投身国家住房建设与居住建筑领域创新探索,肩负服务国家住房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承担了各个时期住房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在科技创新、标准编制、工程设计和产业发展方面成果显著,特别在住宅可持续建设、保障性住房、高龄居住建筑与养老设施、住区与居住建筑更新、新型建筑工业化等领域引领作用明显。这些工作都为全面推动新时代好房子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居乐业,一直是老百姓最淳朴的愿望和基本生活需要。建设新时期好房子的核心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了深入了解人民对住房的期望以及当前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2020年开展了“全国绿色宜居住区质量与建筑品质满意度调查”,调研覆盖了34个省级行政区,收集了3万余份问卷,并对近500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走访,力求以百姓视角,深入挖掘住宅质量和品质问题来推动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 我们标准院一直重视解决住房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联合全国优秀单位与资源、负责承担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课题研究。如建筑市场监管司课题“提升住宅设计水平措施研究”、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课题“提升住宅设计水平研究”、住房改革与发展司课题“运用先进科技打造新时代好房子研究”、标准定额司课题“好房子技术体系研究”和中国好房子标准科技特辑等。通过在全国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会议等多种方式,如中国建筑学会“新时期可持续住房建设研讨会”、中国建筑学会期刊中国当代集合住宅20年特辑,形成大量的创新研究成果。以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好房子建设,推进打造好房子样板,率先在浙江、成都、云南、北京等地落地项目创新实践。我们集团领衔编制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好住房技术标准》正在编制阶段,希望能为大力推动新时期好房子建设作出贡献。 浙江绍兴宝业四季园6#地块新型钢结构租赁公寓项目 民生所向,追求住有所居 04 文林峰 我到各地出差时,很多领导和业界同行首选推荐去参观调研您主导的百年住宅项目,很多地方把百年住宅作为高品质长寿命的示范标杆。我看到的百年住宅充分体现了精细化设计、高水平建造、装配化装修、多功能满足老百姓高品质住房需求的前沿理念,这和新时代好房子的要求完全吻合。请您介绍一下在推动百年住宅工作中有哪些创新举措。 刘东卫 百年住宅是我们中国建科和中房协共同与日中建协合作组织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是以住宅的全寿命周期为基础,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居住的安全性、建筑的节能性、功能的适居性、空间的可变性、设备的可维护性、材料的可循环性、环境的洁净性、建造的集成性和配套的完善性,实现居住与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使用百年以上的优质住宅。百年住宅新理念与方法的实践力求探索迈向未来住宅发展新模式,倡导建设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建设产业化、绿色低碳化的百年住宅建筑产品,可有效满足人民从“有房住”转向“住好房”的需求,从住房发展、标准研编、设计方法、支撑体系、集成技术、施工方法及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全过程、全专业系统攻关了关键技术,力求达到提高建筑寿命、保障品质性能、建造集成高效、节能降耗低碳的发展目标。 百年住宅走到今天,不仅得到了广大居住者的高度认可,也获得了各级领导、专家和企业家的充分肯定。百年住宅试点项目是降低地球环境负荷和资源消耗的全寿命期住宅,也是满足居住者不同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便于更新和改造的长寿化住宅,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住宅的质量和品质,还在可持续住宅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以浙江绍兴的宝业新桥风情为例,项目设计遵循国际先进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基于新时期建筑工业化的住宅新理念、新标准、新体系和新模式。以住宅可持续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在建设产业化、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方面取得了系列化的创新性成果。再如,山东鲁能领秀城项目以提高住房供给质量水平和降低资源环境负荷为目标,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致力于打造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新一代高品质住宅。此系列住宅产品的创新理念、模式、标准、体系和集成技术高度贴合当前我国高质量住房的要求和目标,项目基于SI建筑体系(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体系)保障居住的长久品质,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幅提高了住宅的资产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非常显著。 05 文林峰 您一直强调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关键要让老百姓、消费者满意。您设计的住宅项目中始终贯穿着追求“住有所居”的人文底色,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现了你们团队使命在肩、精益求精的精神。您认为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刘东卫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参与了大量工作。早在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标准院组织全国优秀设计单位和相关院校共同完成《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汇编》,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公共租赁住房楼栋标准化、套型标准化和厨卫标准化的多元、多层次的设计要求,真正从源头上提高公共租赁住房的设计水平和居住品质。自2016年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规划以来,各项相关政策陆续发布实施,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一直按照“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租赁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要求,致力于“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 多年来,我们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借鉴国际可持续建设理念与模式,联合国内外十余家产学研用的科研、设计和生产施工等单位进行科技攻关,力求在打造租赁住房建设新模式、破解公共住房寿命与能源资源问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培育部品产业方面进行突破,希望能为业界的创新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发展保障性住房是“十四五”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住房建设的重点任务,我们也一直在聚焦保障房工作,力求以设计引领、科技赋能提供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解决好广大新市民、青年人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真正实现人人“住有所居”的目标。 06 文林峰 您一直特别关注老龄人口群体的居住空间和养老设施营造,在标准编制、建筑设计、指导产品研发和应用方面,一直都走在行业前列。请您结合你们的实践项目,谈谈老龄化新阶段、新格局对住房建设方面的新影响和新要求。 刘东卫 确实如此,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建筑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设好适老化住宅是我国未来住房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但高龄长寿老年人综合性保障需求、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性照护需求,以及健康活力老年人多元性生活需求等都没有得到满足,老龄化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城镇人口高龄化、失能化,家庭空巢化、少子化交织发展的老龄化背景下,关注和改善高龄失能失智和独居老年人群体的照护问题,已成为当前住房建设需要高度关注的焦点。 多年来,我们在适老化居住和养老设施方面一直是学术研究和项目设计并行推进,曾策划出版了《适老设计研究与实践》《高龄老人照料设施研究与实践》《适老环境营建》等学术特辑。在养老设施建设的战略框架和路径选择、寻找适合我国高龄人口需求的养老设施可持续发展之策、聚焦老龄化新阶段新理念等方面,我们进行了思考与前瞻性探索,与清华大学、日本立亚和大量国内外优秀部品企业实施了首开寸草高龄养老设施系列项目。 在设计中注重强调城市发展环境与高龄者养老设施建设相结合,结合城市复合介护型养老设施建构与供给,探索高龄养老设施及社区环境建设方向。比如,首开寸草设施系列是将社区闲置用房改造为养老设施,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护理照护和生活支援,在既有社区有效盘活城市大量闲置空间,通过介护型养老设施形式为社区宜居养老居住环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我们自己,积极应对和实施适应老龄化的设施和居住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北京亚运村安慧里养老设施改造项目 07 文林峰 我看到您和团队做过很多城市更新项目。当前全国正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面对大量存量住房提质改造工作,您认为在新时期城市更新中应该如何改善提升居住品质和环境? 刘东卫 我国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模式转向与存量改造并存,城市更新是未来重要领域之一。系统性解决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短板,治理“城市病”,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传承历史文脉,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成为全社会与行业发展的共识。住房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内嵌“基因”,在城市可持续化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向未来统筹城市宜居发展,我们应重点关注城市新建可更新性住房、具有长期优良资产价值住房、既有存量可持续再生住房建设。 老旧小区与居住类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规模最大,相对于其他更新类型,当前居住类城市更新整体发展滞后。我们结合不同类型的老旧小区既有住宅项目,完成了历史建筑保护、绿色低碳、装配式内装等专项研究。比如北京西城区光源里棚户区更新改造项目、真武庙三里著名历史建筑保护性更新项目、阜外南营房老旧小区更新再生项目、北京中关村东区街区再生与历史建筑更新项目等,以技术创新和各方面资源整合促进居住类城市更新的实施落地,取得了良好成效。 北京西城区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效果图) 创新传承,砥砺求索思远 08 文林峰 我印象最深的是您把每个工程都当作科研项目来做,这种全情投入又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科学又永葆匠心的工作方法,值得业内同行学习。在您的工作经历中,有哪些人哪些事对您影响深远?您有哪些工作心得与体会?请和我们分享一下。 刘东卫 您过奖了!我们一直致力于住宅建设的不断创新发展,每个项目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确实都当作科研项目来组织研究和落实。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持续参与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行业科技发展研究课题成果。自始至终我们的定位与基调,就是科研和设计创新并行推进、相辅相成。围绕住建行业发展战略与定位,我们深耕高龄居住项目、住房保障项目、住宅更新改造项目、装配式住宅项目等民生福祉工程,积极开拓住宅设计与研发新领域,注重设计、科研与学术并举,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些对国家和行业有意义的事情。 我曾师从清华大学吕俊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到研究机构工作,这是人生幸事。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得到著名学者、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和熏陶,包括赵冠谦、窦以德、童悦仲、开彦、马韵玉、程述成、韩秀琦、胡璧等,以及原建设部住宅小区试点办公室专家白德茂、张菲菲、王仲谷和吕振瀛先生等,从他们身上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并受益终身。20世纪90年代,我作为访问学者赴日留学,跟着原九州大学著名学者青木正夫先生学习建筑计划学、住居学和农村建设,回国后一直从事中日建筑和住宅建设方面的交流研究工作,持续与藤本昌也、松村秀一、小林秀树、川崎直宏、泷川光是、加藤多加年先生等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都市机构、日本住宅中心、松下、骊住等全产业链企业专家共同合作。此外,我还有幸得以和开放建筑鼻祖哈布林肯先生领衔的国际开放建筑组织的领军代表——埃伯勒教授、肯德尔教授、南一诚教授和贾倍思教授等保持交流学习。 在前辈、大师们的影响和激励下,我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住宅建筑设计本就是感性化创作的天马行空与平实化生活的脚踏实地的融合。比如,我们之前做的北京雅世合金公寓项目,正值国家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期,肩负着许多功能。一方面,项目是中日技术集成型住宅的示范项目,把国际先进工业化建造理念、体系和部品集成技术通过两国共同研究,以建造示范项目的方式落地;另一方面,这个项目也是国家“十一五”研究课题的示范项目,当时结合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研究课题“中小套型高集成度住宅全生命设计技术、系统及产品研究”,把住宅产业化发展及普适性工业化住宅方向的攻关研究与日本技术集成住宅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引进了国际先进理念及其集成技术,形成了我国新型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系统研发的宝贵实践经验。 北京雅世合金公寓项目 09 文林峰 在我们的交流中,您一直强调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很多前辈的指导和帮助,因而心怀敬意和感恩。如今您又承前启后,带领指导年轻团队不断成长,这些传帮带的经验值得大力推广和学习。作为住宅领域权威专家和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您对从事住房事业的年轻建筑师和科研人员成长、成才有何建议? 刘东卫 我在工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来源于德高望重的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他们教会我不仅要从建筑师角度思考建筑基本问题,更要以不同视野去思考社会、经济、文化问题与建设的广义发展问题,并且要关注城市居住与可持续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去深刻理解建筑设计实践在不同社会时期所肩负的使命和意义。 当前,实现传统住房建设供给模式和生产建造方式根本性转变,研发新型建筑体系与集成技术,成为新一代建设者的重要使命。建筑师都自带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政府项目、国家课题等,很多工作都是国家战略、地方发展、民生刚需的落脚点,这就需要建筑师有责任心,去包容、协调各方问题,利用自身视野和优势,交出一份让国家放心、对人民负责的答卷。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发展新趋势都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师的成长道路相当曲折和漫长,需要持续学习积累和项目实践,在学习中成长、在项目中锻炼,才能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建筑师,没有捷径。 河南郑州碧园荣府百年住宅项目 10 文林峰 最后请您总结一下,新时期为何要发展好房子?如何建设好房子? 刘东卫 我国人口众多,传统的住宅发展模式及其建造方式所造成的住宅质量问题频发,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亟待采取多元措施加以应对。住宅作为具有社会与生活属性的特定产品,其品质优劣直接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其因建设量大面广等特点,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注重长远的发展模式和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革新建造供给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行业需要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引领未来发展。在迈向我国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型时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好房子目标指引下,我国居住建筑的理念转变、技术创新、实践突破迫在眉睫。 新时期建设好房子,应基于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落实好“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求、行业的追求”,要系统推进新时代好房子标准建设与实践创新,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机会,通过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展新模式、新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建设新理念、新方法和新供给;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必要性和实现途径的顶层设计,切实厘清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完善中国住宅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体系;在延长建筑寿命的同时,全面提升建筑的耐久性和适应性,发展寿命长久、品质优良、绿色低碳的新型住宅产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居住产品的需要;更加注重以系统性方法支撑高质量发展,以建设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中心,全面提升新时代好房子标准水平,发挥高质量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作用,以高标准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住宅发展从资源消耗型向优良资产型的转型升级。 后记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在刘东卫看来,万物皆有其丰富的韵味,住房建设尤其有着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广义使命,关乎千家万户可持续的“住有所居”愿景实现。他愿以一个毕生住宅学者的求索精神、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建筑师的责任使命感,持续投身住房建设,为居于其间的人们描绘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新蓝图。 |